• 自治州纪委十届四次全会

    巴州:让监督执纪更有“温度”

    发布日期:2018-11-23信息来源:自治区纪委监委浏览次数:0

    “组织与我谈话,是对我本人的关心和关爱,是对我的教育和挽救,我将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整改……”

    这是9月中旬,巴州纪委监委第三执纪监督室对巴州某国有企业副职领导杨某某进行诫勉谈话后,其在检查材料中所作的反思。

    巴州纪委监委在认真审视区域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分析研判问题线索特点及触及程度比重的基础上,找准干部监督的切入点,持续在监督预防环节发力,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为契机,新设立3个执纪监督室,在运用好第一种、第二种形态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减少归口领域‘发病率’,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我们执纪监督室履行监督首责的真正目的。”巴州纪委监委第三执纪监督室负责人洪梅说道。

    监委挂牌成立后,巴州纪委监委把抓好归口联系县市、派驻机构单位干部的廉政警示宣传教育抓在平常、严在日常、摆在首位,坚持从规范归口领域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特别是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决策、议事规则、“三会一课”、重大事项报告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以党纪党规、上级通报典型案例、被监督单位发生的案例为内容,用好用透警示教育“活教材”,持续深入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被监督单位的自身免疫力,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明底线。

    “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造福人民。”轮台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唐玲在该县警示教育大会结束后说,“落马官员的堕落轨迹都是从公权私用、假公济私开始,通过用‘身边案’警示教育‘身边人’,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纪法教育。”

    针对归口管理的问题线索,巴州三个执纪监督室认真梳理和分类,并对线索进行研判,初步掌握问题线索大致概况。对问题线索中涉及的被反映人姓名、职务等基本信息、是否曾经违纪违法被处理、目前工作生活状况等情况逐一进行了解核实,对无具体姓名的信件,核实被反映人的身份,确定问题线索的主体,摸清线索处置对象基本信息。同时,对问题线索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谈话函询、初步核实、暂存待查、予以了结四种处置方式,依纪依规提出处置意见,提交州纪委监委排查会审定,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按类别建立问题线索处置意见台账,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规范操作。

    在线索处置过程中,该州始终将函询作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有力抓手,通过翻看被函询人问题线索材料,任职经历,综合分析其成长轨迹、近年来年度考评结果、以往问题线索反映情况等,结合该对象所在党委(党组)出具的现实表现材料综合研判,提出合理处置意见,对适合进行谈话的及时制定谈话方案,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函询说明予以采信的,及时向被函询人进行告知,同时抄送被函询人所在单位,让其卸下思想包袱,并要求该对象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作出说明,接受监督、警示他人。通过函询发现的问题,向被函询对象及时提醒纠正,有效阻断违纪违法进程,防范违纪态势升级扩大,教育挽救干部的同时,降低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在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过程中,该州纪委监委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既强调治病救人,也突出惩前毖后。在切实发挥好谈话函询教育警醒的作用的同时,对拒“不回头”的特别是在十八大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违反反分裂斗争纪律、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线索,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严查、快查、深查、细查,找出线、挖出根、探明底、断其源,切实发挥纪委监委政治机关惩恶扬善的强大震慑作用。

    此外,巴州还建立了归口单位协调联动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归口联系单位的干部队伍人员基本情况,并建立人员信息电子档案,为加强和提升干部管理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建立归口联系单位问题线索处置台账,通过分析归口联系单位问题线索和数量,反映出被监督单位政治生态领域中从严治党的薄弱环节、廉政风险点,及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防止党员领导干部小错酿成大错、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为被监督单位量身定制“药方”,力求“药到病除”。

    巴州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用准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看似是严管,实际上是对党员干部的厚爱和保护,严中有爱才能让监督执纪更有“温度”。

    今年以来,巴州纪委监委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共处置问题线索2880人次,第一、第二形态处置2179人次,占73.1%,较好地起到了抓早抓小抓预防的效果。(巴州纪委监委 李众旺 韩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