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约谈”到“被约谈”使谈话更具实效
州党委第四轮巡察第六巡察组组长刘友番
谈话是巡察工作的一个必要环节,是获取巡察问题线索及有价值信息的重要途径。谈话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巡察工作的成效。
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巡察监督全覆盖、无禁区的要求,州党委将州直农牧园艺场、县市各乡镇等基层党组织纳入巡察监督范围。在基层开展巡察工作有一个共性问题,一些领导干部长期在基层工作,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大多都是从小到大学习、生活、工作甚至退休都在一起,大家相互了解、彼此熟悉,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在这样一个生活圈、工作圈、亲朋圈高度重叠的现状下,一些领导干部办事不公甚至触及腐败问题,便很容易形成利益群体矛盾。而这些矛盾既可成为巡察工作的切入点,同时也可能成为制约巡察工作的“瓶颈”。
在巡察谈话环节,虽然巡察组在动员会上及个别谈话前郑重承诺、反复强调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谈话对象放下包袱、消除疑虑,客观如实反映有关问题,但一些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还是欲言又止、顾虑重重。有些人在办公场所谈话总是放不开,有些人担心谈话时间长了会被怀疑,有些未列入谈话名单的群众想主动反映问题,又不敢直接前来谈话地点,怕被打击报复。而这些谈话对象和群体往往是重要线索知情人,也是巡察工作取得重要突破的“信息源”。围绕这些谈话对象及基层群众的纠结心态和思想顾虑,为舍身处地的让被谈话者放下包袱、消除疑虑,提升谈话效果,巡察组一方面按工作程序、谈话方案同相关人员进行例行谈话,另一方面对谈话中欲言又止、不方便在巡察组驻点见面的人员,请他们自行选择谈话地点、时间和方式,由他们“约谈”巡察干部。谈话方式的改变,转换了谈话主导角色,通过巡察人员后续讲解巡察规定和惠民政策,悉心了解谈话人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建立了初步信任,拉近了情感距离,谈话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主动向巡察人员反映和提供了一些重要问题和线索,为巡察组发现问题、核查线索提供了“源头水”,大大提升了谈话效果和巡察质量。
从以往的巡察干部“约谈”到“被约谈”,虽然增加了巡察干部的工作量,但这种“延长了腿脚,伸长了耳朵,接上了地气”的谈话方式,让谈话者切实感受到了巡察干部的真诚与信任,有力地提升了巡察工作成效,也为我们在巡察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提升巡察成效提供了有益探索。同时,通过这些巡察中的点滴尝试、所获所得,真切体会到群众对于巡察工作的期许,也让巡察干部感觉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自治州党委巡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