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苜蓿飘香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母亲都会到郊外掐些苜蓿回来。于是,凉拌苜蓿、苜蓿饺子、苜蓿汤饭、粉蒸苜蓿……轮番成为桌上美食,深受全家人喜爱。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周末一大早,母亲就带领全家人去梨园掐苜蓿。与以前不同,曾经是为了填饱肚子,如今却是带外孙亲近自然。
我本以为到了地方会看到成片的嫩绿,结果到了梨园才发现,苜蓿不仅长得稀疏矮小,而且掐起来也非常麻烦,必须蹲下身子才行。我顿时兴趣减半,不停地嘟囔:“这也太小了,得多费劲呀!要不……”
我正准备打退堂鼓,就被二姐打断:“已经很大了,上次来的时候比这还小,不也吃了一顿?”外甥闻声道:“小姨,你就知足吧,我都掐了好多了,不信你看。”他一脸骄傲地朝我举起布袋,布袋里鼓鼓囊囊的,还真不少!我羞愧地笑笑,赶紧埋头干活。真没想到,自己20多岁了,还让一个7岁孩子给上了一课。
其实,外甥能有这样的态度,我并不感到意外,一切都是母亲的功劳。外甥从小跟着母亲长大,他的一言一行、处事态度无不映射着母亲的影子。
据母亲说,在她出生的年代,物资极其匮乏,饥饿几乎伴随了她的整个童年,吃饱穿暖成了最大的奢求和梦想。母亲20多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新疆打拼。那时,别人家有剩菜、有布料、有给孩子的零花钱,可她只有喝不完的粗粮汤、从废品工厂里捡来的破布,和可供姐姐们从三年级穿到六年级的一件衣服。也正是这样的困境造就了母亲知足常乐的心态,她从不抱怨生活,尽管客观来说,在物质层面有时确实会比别人差,可直到现在,我听到最多的还是她说的那句“我们太幸福了!”
有时,我和两个姐姐上班忙,需要年近六旬的母亲来帮忙打理生活,可她从不说什么。在我们愧疚于不能给她更好的物质条件,让她安享晚年时,她反倒宽慰我们:“有钱也买不来健康,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就好,要知足常乐。”
如今,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总在不经意间被我们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同时,在心灵深处迫切需要得到一种永恒的安宁。那就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等一等疲惫的灵魂,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正所谓“知足常乐”,一路走来,唯有精神世界的满足,才能陪你行得宁静而致远。(库尔勒市纪委监委 邵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