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网友爆料:衡水中学校长郗会锁之子郗某某涉嫌“高考移民”,此事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本是倡导教育公平的人,居然亲手砸了“公平”的牌子,教育“内卷化”,再次深深刺痛了每个家长的神经。
通俗来说,教育“内卷化”,就是指教育从起初的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学校、地区与地区间的良性竞争,逐渐演变为极端应试化和家庭资本间的恶性竞争。毫无疑问,这种竞争是无序而有害的。
从浅层次看,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拼尽全力“抢跑”,是大多数家庭“不得不卷”的普遍原因。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内教育逐渐难以满足家长“需求”,家长忙于工作和生计,在孩子教育方面大多依靠学校和培训机构,从而导致培训机构争先恐后献“良方”增加供给,最终家长不得不把孩子推向校外,导致学生承受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社会现实,才是教育“内卷化”真正的“幕后推手”。
因此,破除教育“内卷化”,让教育回归本质,任重道远却势在必行。
破除教育“内卷”,必须把握“双减”核心,防止“马太效应”愈演愈烈。教育“内卷”的症结在于校内弱而校外强,“双减”工作就是对症下药,增强校内、规范校外,其核心是校内外协同发力。一方面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师职责担当,增强作业设计实效,优化校内课后服务,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另一方面要引导校外机构走向规范化,充分发挥校外机构在非学科领域的积极作用,多措并举淘汰劣质机构,从而防止资本无限逐利,打破“马太效应”恶性循环。
破除教育“内卷”,必须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根治“唯分数论”顽瘴痼疾。在现有的社会评价和人才选拔机制中,“一分定终身”的衡量标准依然普遍存在,这也正是无数家长“教育焦虑”的心病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双减”的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不断加深素质教育比重,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进而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力促学生全方位发展,更好地与人才需求相匹配。
破除教育“内卷”,必须树立正确教育教养观,摒弃短视化和功利化教育观念。家庭作为教育“主阵地”,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潜能,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业成绩。其次,要正视校外补习可能造成孩子自我约束力差、学习兴趣降低、思维能力减弱、心理健康不佳等影响。与此同时,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培训时,家长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在“教育落后”问题上过度恐慌,更不能互相攀比、盲目跟风,要用长远性和全局性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切忌“揠苗助长”。
消除教育“内卷化”,绝非单凭某一主体或某段时间的努力就能实现,而是一个长期、多方面协同发力的过程。学校、家庭、社会应三方携力,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着力破解教育“内卷化”难题,让教育回归理性、回归本真、回归纯粹。(库尔勒市上户镇纪委 邵文华 | 责任编辑 郑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