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军营生活的历练,成就了我创业的勇气,并让我受益终生。”虽然离开军营已经四十年了,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福建省创兴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冬云却一直保持着军人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作风,并在军民融合和拥军优属的实践中,履行着一个老兵永不褪色的国防情。
四十年前,吴冬云光荣退伍被分配到闽东电机厂。凭着军人锐意进取的精神,他潜心研究电机制造技术,很快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在改革开放、企业改制的浪潮中,吴冬云敏锐地捕捉到了电机制造业的商机,于是毅然放弃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带领几名下岗工人创业。
创业的艰辛,不亚于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在此过程中军人锐意向前、百折不回的精神在吴冬云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自己拆分机器,钻研设计,开发出福安市第一台台式电风扇、第一台汽车风机。为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他带领研发人员成功开发出150多种水泵、电机、发电机塑料配件,与福安电机行业80%以上产品配套,为电机电器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提高发电机性能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他将铝制电机风叶改为塑料制、将铝制汽油机端盖变为塑料制,从而大大提高了福安电机电器的市场竞争力。在日复一日的创业中,吴冬云将一个手工作坊发展成年产值1.2亿元的综合性机电集团。
虽然下海经商,但吴冬云从未忘记军人保家卫国的初心。他投入大量资金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研制出多种新型起动机、发电机以配套部队武器装备。企业“军”字当头,他优先录用军人军属,优先帮扶军人军属,几年来,他的企业已经安置退役军人55名。此外,每年他都拿出专项援助资金,帮助退伍军人创业。
不仅援助困难退役军人,吴冬云热心公益的脚步也从未停止。他先后向五保户、贫困儿童捐款300多万元,安置下岗再就业工人35名,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名。他投资10多万元,帮助城阳镇金园村和穆云乡桥溪村硬化乡村公路,铺设自来水管,改善村容村貌。他捐助18万元给福安姓氏文化研究会,推动福安姓氏文化研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确保城市民兵组织建设不断适应城市建设形势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福安城市民兵组织逐步向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等新兴经济组织转移。但是组建民兵队伍,需要企业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吴冬云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组建福安市民兵科技装备保障城阳中队的任务。
民兵组织的成立,再次燃起了吴冬云的戎装梦。他一手抓企业生产,一手抓民兵军事训练,要求员工忠实履行国防义务,随时响应国家号令,做到业务、训练双合格。平时,他组织民兵加强厂区的安全保卫工作和附近生活区的夜间巡逻工作;当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他组织民兵参加当地的抗险救灾行动;在抗击非典和抗疫新冠肺炎疫情中,他组织民兵参加当地的消毒活动,成为抗疫一线的生力军。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吴冬云说,退伍不能褪色,无论何时,只要祖国需要,自己这个老兵仍然可以冲锋陷阵。